首页 > 区域 > 正文

郑强教授施政太原理工金星闪耀,拉来资金35亿引进博士400多人


2023-10-30 15:11:30   阅读:10.4k+



太原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郑强

一、郑强教授自从2020年从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调任太原理工大学担任党委书记将近2年多以来,锐意改革成效显著。

1.资金经费“金光闪亮”:

吕梁市政府给了太原理工10亿,晋中市政府给了10亿;

索通集团0.2亿,鑫飞集团0.25亿,阳煤集团0.35亿,汾酒集团0.2亿……企业家共计1亿的育人基金助推学校办学;

山西浙大新材料与化工研究院5亿;

与企业合作共建20多个研究院,获得研发经费近8亿;

晋中市帮助修缮和治理校园环境投入0.4亿元。

2.人才聚集“星光绽放”:

郑强教授自从上任2年多以来,单单是博士以上的人才就招来400多人,引进数量比之前五六年总数还多,且把清华的孙宏斌拉来当副校长。

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孙宏斌

郑强还把中国侨联主席、中国科学院院士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校长万立骏和中国科学院院士、国家基金委原主任、原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、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、浙江大学原校长杨卫这样的老领导拉来太原理工考察。

3.布局调整改革先行:

之前学校只有“省部共建煤基能源清洁高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”这一家国家重点实验室显然不够。

建立了生态学学院,致力于解决山西北部黄土高坡的水土流失问题、黄河治理问题与生态维护问题,以及矿山的生态修复问题。

与合作企业共建20多个研究院。

太原理工大学是山西唯一一所211大学,历史底蕴丰厚,工科实力很强。由于地处西北等原因,近些年发展受影响,在全国知名度不高。郑校长的教学科研成绩,在浙大、贵州大学的成就以及相具相特色魅力的演讲,使他成为非常有名的大学书记,极大地提高了学校知名度。


二、郑强教授倡导树立“立足西部、冲向全国、面向全球”学校新发展理念,从太原理工实际出发,以求“根深叶茂、行稳致远”。

1.大学要有自身内在要求

郑强教授在太原理工组织了一项调研,结果让人惊讶——学校30%左右的教师居然“零课题”。这个数据和地方强校的地位完全不匹配的,教学必须由科研来支撑,大学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。

地方强校要对自己提出更高内生动力要求。如果办大学只以教书为主,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和进取心,容易被时代发展远远甩在后面的。

2.西部落后地区留住人才

经济西部落后地区和东部发达地区相比,教育的滞后不完全体现在基础教育、职业教育,更重要的是体现在高等教育上。如果所在省份没有更多好大学,通过高考,成绩前40%的学生就被别的地方的大学筛选走了。留在本地的学生,我们当宝贝培养,到了考研,又被筛选走一批。走掉的学生,还有一大半选择在外省就业。这几乎可以用“恶性循环”来形容。

3.大学得受尊重得有尊严

每个省份都应该办出高水平的大学,不是说一定要和顶尖高校分庭抗礼,而是办出来的大学得受尊重、得有尊严。

4.理科必须硬通识厚工科

没有好的理科,工科是走不远的。打个比方,让小孩子学钢琴,不弹基本的练习曲,一上来就直接弹某一首具体的曲子,就算他能把这首曲子弹得再好,换一首曲子就不行了,这就是基础的重要性。因此,我们重视理科,主要目的在于夯实基础。

5.当前人才得靠专业吃饭

太原理工是培养“卓越工程师”的学校。顶尖高校的学生有的时候可以用学校的名声去找工作,而我们的学生毕业了走到社会上,是要靠专业吃饭。太原理工的通识教育,跟浙江大学的通识教育相比是有变化的,一切改革都不能照搬。

6.志趣必须是靠熬出来的

在太原理工,只有学业成绩前5%的学生才能自由转专业。为什么要控制比例?有的时候父母可能过于在意孩子一时的志趣,但是对于懵懂的青少年来说,志趣又意味着什么呢?有时候,他们自己也不清楚。就学术研究而言,一个人对科学的爱好进而热爱,大多时候是熬出来的,是付出了艰辛才能得来的。

7.交叉融合先要强根固本

做学术研究的时候,我们不是单纯地强调一人单干的复合,而是去让一个人什么都懂。

就科研活动而言,它是以项目来牵动的。但交叉不是一种刻意的行为。

我们不能从较低的层级就开始强调交叉,因为这反映到学业上,必然会造成学生在本科阶段要修习超量课程。有的教师为了自己的饭碗不断地加课。学生学得既多又杂,没有这个必要。

大学开出来的课,一定是要让学生受益终身的老虎课,不能以削弱基础为代价来追求交叉。我在学校倡导砍课行动,跟各学院院长强调重点开好各学科的基础课。学科的前沿进鹿可以通过学术报告的形式来跟进,不必把学术报告都开成课程。

太原理工大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