继晋城今年2月开通到河南、4月开通到长治的城际公交,5月5日,晋城再下一城,“太行康养旅游专列”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。
综合网络消息:“太行康养号”旅游专列往返于北京与晋城两市之间,首发北京西站,终点站为晋城火车站,将环渤海经济圈高收入、高消费游客群体聚拢引向晋城市王莽岭、皇城相府、司徒小镇,长治市通天峡、八路军纪念馆、文化园等6个景区。
应该说,这是晋城实施“融入中原战略”的又一重要举措。狭义上的中原是说河南,广义上的中原说的是天下。“京津冀城市群”是中国三大巨无霸城市群之一,是晋城除了对接河南之外,第二个旅游市场的“流量蓝海”。
比较来说,河南人口1亿,经济总值4.5万亿;京津冀人口1.1亿,经济总量7.46万亿(2016年数据)。以京津冀形成的“首都经济圈”大腿更粗,潜力更大。“河南+京津冀”,对晋城来说,是超过2亿的人口红利,以及占中国GDP15%的消费市场。
凭什么来山西晋城?晋城刚被生态环境部“约谈”,灰头土脸,难道要游客到晋城吸霾?呵呵呵,既是探讨,就不能回避问题,怼一句“海南三亚也有雾霾”不过是无谓的辩解,我们还是要冷静观察,理性表达。晋城要分开“市区”与“市域”两个空间,做为康养主打的,主要是指占比绝大部分的市域自然山水空间。至于市区,晋城没有大城市的命,得了大城市的病,有病就得治,不会放弃治疗。
晋城成为山西唯一的“农林文旅康”试点城市,确是因为晋城有着迥异的自然环境。对比来说,一是在山西“北有大同蓝,南有晋城绿”,顺着国家二广高速,从山西由北向南走,只会让你感到绿色越来越多,尤其到达晋城之后,真正感到森林拥抱城市;二是差异化上看,可以“冬住海南,夏养晋城”,前者吸引了大部分北方人,尤其海南的40万东北人,而晋城主要面对的炎热的河南,陵川马圪当乡,一到夏日,密密麻麻住满6000多河南人。
当然对于北京,对于“高净值人群”超多的京津冀城市群,晋城的卖点还是要围绕“神秘、幽静、清凉”的晋城故事展开。其实对于追求“康养”来说,最大的需求还是安静的环境,和凉爽的气候。晋城的短板在于交通,但也正是因为大山的封锁,使得晋城相对完整的成为华北最后一块“世外桃源”,在晋城有着诸多几百年面貌不曾改变的古村落,对比开放城市是落后,但作为“人文生态游”的一部分,确是真实性高、体验性强的绝佳资源。
此次“太行康养专列”的另一个亮点,是晋城同长治的“协作”,从多年的“战略观望”变为具体的行动,达到了“知行合一”。多年来,两地鸡犬相闻,实质性的合作甚少,自上世纪1985年晋东南地委拆分,再到21世纪初长治以“竞争”立市,长晋两地“暗战”多年,鲜有联合行动。在激烈的外部世界变化中,长晋两地愈来愈感到只有“联合”,才能对抗外部压力,双方均感合作之重要性,但拘于固有观念和僵化机制,双方始终未能走出“观望”状态。
历史性“破冰”事件处于今年4月,继晋城领先全省,在全国率先开通第一条“跨省公交”以来,太行山之晋城沉闷局势为之一变,餐饮住宿等市场业态“春江水暖鸭先知”,泽州路某酒店春节期间客房爆满,而往年往往处于关停歇业状态。晋城大街小巷的豫牌车辆随处可见,司徒小镇、大阳古镇等地河南游客蜂拥而至。这一切,更激发长晋两地加速内部融合,共同做大晋东南的“太行山蛋糕”——双城直达公交由此顺产而生,先从地理空间上拉近两地距离。
将太行山联合打造成面向首都经济圈的“康养之地”,则是长晋双城的又一旅游产品融合。两地山水相连,风俗相近,人民相亲,自我封闭只能走向同质化竞争,只有倒逼外部开放才能倒逼内部融合。而只有融合发展,城市结盟,才能提升区域影响力,增大外部话语权,两地共享“太行山”,也才能做大“康养”之山西品牌。
对于晋城来说,既然身处“桥头”,就更须走在“前头”。平客智库认为,晋城经济发展要处理的“十大关系”,其重心在于破解“山上”与“山下”,或者说,处理好“山上与山下”的关系,是解锁晋城未来发展的总开关。晋城只能不断先行“试错”,直面“冲突”,才能探寻与测试通往外部世界的路标究竟在哪里,不奋(折)斗(腾),就只能困在原地。
“我要带你去浪漫的土耳其,然后一起去东京和巴黎”,当距离不再成为阻碍,地球成为一个“村”时,特色就成了一城一地的核心吸引力。既由此,未来的晋城无关乎大与小,特色才是其之立城之本。对北京以及京津冀的1.1亿高消费群体来说,全国六百余城,只有晋城在家门口的太行山中,山居晋城,康养晋城,避暑晋城,因着“太行专列”,从此又多了一个选择。
而对晋城来说,放开眼界原无碍,种好心田自有收。开放倒逼放开,观念的放开,产业的放开,门户的放开,更重要的,想法和行动上的手脚放开。
下一站,北京!
新思维下的晋城未来,从此,整装,再出发!